查看原文
其他

陈鑫太极拳论十三篇白话详解(下)

曹树人 陈沟水 2022-09-14

陈沟水微信公众号致力陈家沟太极拳历史文化发掘整理研究。资料形式:视频、家谱、拳谱、地契、信函文书、碑刻、墓志铭、兵器、老宅等都是相关范围!有相关资料的朋友请公众号留言或

   微信:lezai20151818    

   新浪微博:@陈家沟微博

   邮箱:923863967@qq.com

   QQ群:439945224


*****************************************************************




16世陈鑫嫡系后人陈东海小架一路




陈鑫太极拳理论经典十三篇(下)

前      言


    陈鑫(1849-1929)字品三,清季廪贡生,河南怀庆府温县陈家沟陈氏十六世。其祖上得九世王庭公(1600-1680)拳法真传,累世不辍,尤以曾祖公兆、伯曾祖耀兆、祖有恒、叔祖有本、父仲甡、叔季甡、兄垚成就最大。自乾隆年间至民国中,陈世族人学拳者大多出此八人门下(加鑫本人)。有本(1780-1858)门人清平(1795-1868)后为赵堡太极宗祖,清平门人和兆元(1810-1890创和氏)李景延(1825--1893创忽雷架)武禹襄(1812--1880开武、郝、孙三派先河)皆为一代宗师鼻祖。即杨氏露禅(1799--1872)之师长兴公(陈氏十四世1771--1853)子耕耘,亦曾师事有本。仲甡兄弟(仲甡1809--1871    季甡1809--1865)终生以武功保卫乡里,卒后郡人共议以“英义”铭之!


    陈鑫幼承父兄教导、精研太极拳、备明法理。因感于拳道衰微不传、遂于晚年将毕生所学“本羲易之奥旨,循生理之穴脉,解每势之妙用,指入门之诀窍,举六百年来陈氏历代名哲苦心研究之结果,慨然笔之于书而无所隐,一洗拳术家守秘之故习”---(民国21年巩县武术家刘焕东语)书成未及刊行而以老病。临终语兄子春元“此吾毕生心血,汝能印行,甚善……”昔老子西去,达摩东来,孔孟周游列国,武训乞食办学,自古圣人忧道之不传,千古同心!


    考陈鑫所著,无论法理皆为其亲身之经验、体会。树人自学拳伊始,即觉书中含义极为深奥;然每有寸进及所悟,辄又觉其理原来又极平常,诚所谓:太极拳本来简单,只是被人搞复杂了!复杂到何处了?实为学人多不读书不明其理或读而不求甚解,只顾盲打瞎练,所谓“实践出真知”者,在此。不过是想当然之理耳。故先贤诫我等:学太极拳,先学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容易!树人理解:拳学经典实为学拳者行功必依之纲常而不可缺少!所谓息息相关者,岂能不知?故愚意以为学拳者必先求通达先贤所传下之理义法理,以期一动一静,举手投足间皆能符合规矩法度。


    《陈氏太极拳图说》一书,图文兼备,理义精详,“其于拳术之屈伸开合,即阴阳阖辟之理,反复申明,不厌求详”非但只“发前人所未发……实吾国武学动静交相养,阴阳得其平”之精髓所在!学者果能潜心研究“将见事半功倍,一日千里,裨益岂浅鲜哉!”(引语为初版时杜严敬序)


    树人以一己之愚意,妄揣先贤之圣道,正是以糟粕而述精华,辞不达意处,在所不免。所以为此译文者,非为求教于高明,实欲引起学者对陈公原著之重视,正如陈公所愿:使海内同胞人人简练,揣摩不惰……又能平心静气,涵养功夫,令太极本体心领神会,豁然贯通,将见理明法备,受益无穷。斯之谓也。


                                                   2006.7.18树人 于 起心灭缘斋


  

第九篇:周身大要论

          

                                          身


原文:拳之一艺,虽是小道,然未尝不可即以小以见大。故上场之时,不可视为儿戏。而此身必以端正为本。身一端正则作事无不端正矣。大体不可跛倚倒塌。况此艺全是以心运手,以手领肘,以肘领身。手虽领身,而身有身之本位。论体则身领乎手,论耍手则以手领身。

白话译文:太极拳这种技艺,虽然在人的生活中只占一小部分,但也可以在小的地方表现出一个人固有的品德。所以上场练习的时候,要认真对待。首先自己的身体必须要端正,身体端正了。练拳行功就比较容易达到要求,起码在大的方面没有东倒西歪的现象。何况太极拳的运动都是心意指挥手领肘动。肘又领起身行。使肢体连贯。更要身端体正才能做到有主有从,宾主分明,也就是说手虽然领导身行,而身体仍然还要保守自己中正的本来位置。从体用的要求上说,是身要带领手动,而从外形的表现是以手引领身体运行。


原文:身虽有时歪斜,而歪斜之中自寓中正,不可执泥。能循规蹈矩,不妄生枝节,自然合拍。合拍则庶乎近矣!

白话译文:不过身体有时间也有不正歪斜的时候,那也是依据运动要求而产生的变化,而且歪斜中间也不应该失去固有的中正。属一时的权宜,不必要执着也就是不要一定守端正的规矩,而不能通融机变。总的来说,身体要保守端正的规矩,不胡乱的傍生枝节,自然在动静间可以相合于规矩要求。合乎要求可以说已快接近大道法理了。


                                       心


原文:天地间人为万物之灵,而心又为五官百骸之灵。故心为一身之主,心一动而五官百骸皆听命焉。

白话译文:在天地万物之间,人是最具有灵性的。人心又是人身体中最有灵性的器官,所以说心是人身体的主人。心动则身体各处无论五官或四肢百骸都会来听从命令。

 

原文:官骸不循规矩者,非官骸之过,实心之过也。孟子曰: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者,惟心之谓。

白话译文:因为这个道理,身体各处如果有不合乎规矩要求的运动,就不是身体官骸的过失,而是心的过错—因为心领导指引没有正确。孟子曾说过:出门回家都不守时,也不知道家在哪里,就是说的放逸的心,也指的是心的特性。


原文:又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可见人之有心但视其操与不操耳。能操则心神内敛,故足重手恭头直目肃凡一切行动,无不皆在个中;不操则心外驰故视不见听不闻,食亦不知其味。凡一切行为无不皆在个处。

白话译文:如果一人虽然听信自己的心,认为会有鸿鹄快要过来,这只能说明人的有心,要有所运动还要看此心行动与否。如果能行动,那么就会使心的神意收敛在体内,自然会表现出:脚步的移动稳重,手的运动也因为合乎规矩而呈现恭正,头部也庄重正直,目不斜视,所有一切身体的运动,都在那个心的意境之中。若不能有行动,那么此心就放逸在外,看见也如同没有看见,听到也没有听到,吃东西也不知道味道。所有一切举止都在那个心的意境之外。


原文:况打拳一道,由来口授居多,著述甚少。盖由义理则经史备载,子集流传, 不必再赘;但打拳之势,人皆不知,皆由太极而发其外面之形迹与里面之精义。

白话译文:练习太极拳向来是言传 口授的占多,写成文字描述的极少。这是因为拳学义理都早已记载在历代的文献著作中,不需要再多余的描述。但是练拳行功的姿势。世上都不知道其实都是由太极阴阳蕴育生发出肢体的形迹运动及内在的心意精神之变化。


原文:往往视为拳势是拳势。理路是理路,是不能合到一处。是皆不知由理而发之于势。故也不知运势者:气也。而所以运势者,理也。其开合擒纵,无可加损,无可移易。动合自然。是皆天理之应然而然也。

白话译文:世人往往认为练拳时的姿势就是姿势,拳理是拳理,是不能合到一块的。这是不知道拳理能够决定姿势的道理—也就是说拳理就是那个心,所以也不知道姿势所以能够运行,全是因为气的生发。而之所以能够以气的生发来运动姿势,又全在于理。理运气生势成后,任何一动或一静,都不可以添加或去掉,也不能错位变动,这是因为所有的动势都能合乎自然变化的规律,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的。


原文:苟细揣摩,如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则由浅入深不躐等而进,不中道而止。以我之智力,穷道之旨归,壹志凝神,精进不已,层累曲折,胥致其极。虽高远之境,莫非眼前。中庸之境,是在操心。

白话译文:如果能够仔细思考,继续深究苦行,譬如行到了自然能够得到。站得高了自然觉得与卑下的区别道理一样,渐渐由浅浅的外境进入深切的内意,依次第顺序进学,不顿止在行进的道路上。运我自身的智慧,穷究大道本体。发心誓志,一意修行。所有道路中的艰难困苦,曲折险阻,都能一一经过。到那时,无论再高远的功夫境界,自然俱在眼前。〈中庸〉所教的境界,就是操持本心。使身心的形神合一,运动归于自然,则是太极拳“道”的理念。


                                        意


原文:意者吾心之意思也,心之所发,谓之意,其一念之发,如作文写字下笔带意之意。意于何见,于手见之。此言意之发于外也。意发于心,传 于手,极有意致,极有神情。

白话译文:意是人心的意思,心中有所感发出来就是意。当有一念 生发时,好比作文章写字时举笔落在纸上带有文意或字意的意思,意思想在哪里,就在手上见到哪个意思。这是说的意的生发显于外。意虽然发于心,但传显于手,极有意趣而导致极有神情。


原文:心之所发者正则手之所形者亦正。心之所发者偏则手之所形者亦偏。

白话译文:心中发出的意是正的,则手上能表现的形状也会正,心中发出的意偏,那手中表现的形自然也偏。


原文:如人平心静气则手法身法自然端正。如人或急切慌张,或怠慢舒缓,则手之所形莫不侧倚。必也躁释矜平,而后官骸所形自然中规中矩,实理贯注于其间,自无冗杂间架。

白话译文:如果人能平心静气生发意思,则无论身法,手法都能够自然端正。如果此刻匆忙慌张,或是漫不经心,那么这时手上能表现的外形都不会有中正不偏的。所以必须要使浮躁火气宽释,骄矜傲气平复,才能使五官百骸所表现的形式自然合于规矩。其实的理义贯注形体中间,就不会出现繁杂的形架。


原文:即有时身法偏斜,是亦中正之偏,偏中有正,具有真意。有真意其一片缠绵意致,非同生硬挺霸流于硬派。

白话译文:即使偶尔也有偏斜的身法出现,此属于中正后的意境要求,以形偏来求得神意的中正—这是其中的真理本意。真理存在于本体则运动意趣温柔缠绵,其情盎然。不同于用力行功的具强硬特点的拳派。


原文:此其意一则由理而发一则由气而炼。若硬手纯是炼气,气炼成亦能打死人。但较之于理 究竟低耳。故吾之意可知,彼之意可想。学者所当留心体会以审其意之所发。

白话译文:行功真意,一路遵循太极阴阳变化的法理而发明运动,一路专蓄炼一口刚猛神气与手足的强度相合即炼气功夫,炼成了也能打死人,但是相比较,于遵循大道理法所得到的,还是低了级别。意的生发既然导致结果不同,而且自己的意可知道,身外的意及意境也可以想象,所以说学拳的人应当刻刻留心体会,以便能感应意的生发及其意思的偏正对错。


                                       志


原文:心之所志之谓之志。凡人贵立志,不立志则一事办不成,终身居人下矣!

白话译文:心的向往原欲决定称为志。凡人都应树立志向,不然生活就没有目标,做事没有长性又不固定,最终会一件事也办不成,一生只能屈居他人之下。


原文:如能立志则所有条理自始至终,层层折折,悉究底蕴,不敢懈惰。由勉然以造于浑然,所谓有志者事竞成!不然者败矣。人顾可不立志哉!

白话译文:如果能够立下志向,就能对志向有关的一切,分清条理,自始至终不管中间道路有多少曲折,也会毫不懈怠,勤于求索,从最初做事人为的勉强运动到功成时浑然一体的自然运转。虽然其间历尽艰辛,正说明了只有立志、有志则事情毕竟成功!不这样做的人只有失败。因此,凡是人岂可以不立志向吗?


                                       恒



原文:天地之道一恒而已,惟其恒也,日月得天而能久照,四时变化,而能久成。圣人久于其道,而天下化成,何况一艺?

白话译文:天地的运行可以一个恒字概括。因为这永恒的运行,所以太阳和月亮能久远的照耀天地之间,四季万物的变化也能久远相成。上古的圣人长久以来遵循自然运动的永恒规律,周而复始化生万事万物成就于天下,何况拳学不过是一种技艺自也应该持之以恒。


原文:苟独殷殷勤勤,始终无懈。《书》曰:学贵有恒。孔子曰:人而无恒,不可以做巫医。可见人之用功惟恒最贵。

白话译文:假如能够殷勤用功,贯彻始终毫不松懈意志,决不至于无功而返。如禾苗长而不壮徒劳筋骨。作为五经之首的《尚书》记有“学(习)贵有恒(心、行)”的教言。先师孔子也曾说过:一个人如果没有恒心,不能做治病的巫师。古时巫医极容易学,尚需具有恒心。可见凡人要用功夫能够有恒的可贵。


原文:志为功之始基,恒为功之究竟。能恒则成,不恒则败。志恒二字乃做事之要决,学者不可不知,尤当猛醒。

白话译文:立志是功夫的基础,有恒是成功的关键。能持之以恒就能成功,否则即失败。所以说志恒是做任何事情的要诀。不能不知道,要警觉啊。尤其是学太极拳的人。


原文:尝见人之用功:或作或辍不植将落,反怨师不教人。抑何不返躬自问其功何如哉!

白话译文:常见有学拳的人,今天炼习明天休息,功夫不成反过来怨老师不教密诀。其实,为什么不回头问问自己:都下了什么功夫呢?


                                       着


原文:自古圣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但文事有成书,经史子集无所不备。至于武备则略而不言。自黄帝尧舜以至唐宋元明,总戎机者,虽各著有兵书,然不过步法止齐耳。至打拳皆未之及。

白话译文:古时候的圣人行事必然是文武并重,但是流传到现在的所有资料都是有关于文事的,关于武备的都是省略不说。自黄帝等先王治世直至到唐宋元明各代,一些指挥军队征战的将帅们,虽然也各自写有关于兵法的书,但那不过只能使大家的步法整齐而已,于拳法的练习都没有提到。


原文:拳之一艺不知始自何时俱未见有成书。历唐宋元明大清即间有书亦不过画图已耳。皆未详言其理以示阶级可升。且尝习此艺者经经失之于硬。

白话译文:拳术这种技艺,不知道最早从那个朝代开始有的,都没有见到相关的成书。唐宋元明到现在(清)即便有相关的书,也只不过尽是图画而已。也都不讲述拳理,好让人能明白可以沿着台阶。渐次上进。况且每见世上有练习拳术的,往往都是追求气力的强劲,所失之处就在于强硬。


原文:盖由尚气血不尚义理。义理不明势不至留于放僻邪侈而止。

白话译文:这是练拳术注重气血而不明白拳法理义的缘故。不明白拳学理义而持势逞刚猛的练习容易使人落入偏邪执见当中,无益人身心。


原文:我陈氏自山西迁温带有此艺。虽传有谱,亦第图画,义理亦未之及。

白话译文:我们陈氏一家自从山西迁移来温县,就带有拳学技法,虽然也有祖上传下的老拳谱,但也都是图谱,拳学理义也没有载记。


原文:愚无学识,功夫极浅,不敢妄议注谱。但为引蒙不得不聊举大意以示学者下手功夫。

白话译文:我(作者)素来没有学识,拳术功夫又浅,原来也不敢在祖传的拳术图谱上加注义理,但为了引导学拳的人都能从一开始就遵循正确法理练习,所以不得不简单的举明拳术本意,让初学者能够正确的入手学练。


原文:每一着必思手从何处起,何处过,至何处止。外面是何形象,里边是何劲气,要从心坎中细细过去。

白话译文:每一势的运动必须要思想:手从哪里开始起来,经过哪个地方,到哪里停止。外形应该是什么,内在的劲意气势应该是怎样的?这些意思都要在心坎上仔细的想过。


原文:此着之下与下着之上,夹缝中如何承上,如何起下。

白话译文:这一势与下一势中间,仍然要留意,怎样才能承接前势形势而起发后势的意思。

 

原文:必使血脉贯通,不至上下两着,看成两橛。

白话译文:必须要让身上的血气通畅,才不至于上下两势在运动中不能连通,甚至于别人把我身体也看成两截。


原文:始而一着自成一着,继而一气贯通,于千百着如一着矣!

白话译文:开始时当然也是一势就是一势运动,等到行功渐久,能够一气贯通时,千百势的运动也好象一势的运动一样。


原文:如懒插衣:右手从左腋前起端,手背朝上,手指从下斜行而上,先绕一小圈,中间手从神庭前过去,徐徐落下。胳膊只许展九分,手与肩平停止。手背似朝上,微向前合。

白话译文:比如懒插衣势:右手从左肩胸前开始使手背向上,手指自下,而向上斜行运动,还要先在左面前绕一个小圈,然后经过面前向右侧过去后,慢慢松落。右臂只能向右开展九分,手指与肩头同高时停住。右手背看上去,似乎是向上的样子。手又有向前合的意思。


原文:其手自始至终,行走大势为弓弯之意。上面如此运行,底下右足亦此意与手一齐运行。手行到地头然后足趾亦放得稳当。

白话译文:手的运动轨迹:大势是如弓弯的形状的意思。(意思为主,形象的曲直取决于意思的圆满与否)。手在上边这样运行,下边右脚的意思也和它一样,还要一齐运是所谓手脚齐进,或手脚相随的意思。手的运行到位脚趾自然也会放的很稳。


原文:手中内劲由心发起过右乳越中府、青灵穴,冲少海经灵道渡列缺至中冲、少冲、少商诸穴止。足是先落仆参过涌泉,至大敦隐白诸穴之上,且其内劲必由于骨之中,以充于肌肤之上,运至五指上而后止。

白话译文:手中内在的劲势意思从心中开始,向右过乳后经由中府(手太阴肺经及足太阴脾经所属)青灵,少海、灵道(手少阴心经所属)(少海同属手太阳小肠)诸穴再分达于列缺(手太阴肺经)。中指的中冲穴(手厥阴包络经属—端)小指的少冲穴(手少阴心经一端)大指内侧少商穴(手太阳肺经的一端)。足下是劲意先落到踝骨下的仆参穴(足太阳膀胱经属)。经过涌泉穴(足少阴肾经属)到足大趾的隐白穴(足太阴脾经属)大敦穴(足厥阴肝经属)。劲意在体内运行,必须深入着意在骨头中间,再渐渐行于肌肉皮肤之间,停在五指(手、足)上。


原文:顶劲提起,腰劲捺下,长强以下翻起来,裆劲落下,右手与左手合住,膝与裆与胸与小腹诸处无不合住。

白话译文:顶上的意思要领起(虚灵顶劲),腰中的意思要松下(气沉丹田)。长强穴(督脉属即人尾骨)下面的意思要向上翻转,裆的意思向下落到地下,左右手意思不但双手相合,还要与同侧脚合,及交叉相合,虚灵的意思与裆胸及小腹部其实就是全身前后左右内外要一齐合住。


原文:合也者:神气积聚而不使之散漫,非徒以空架闲着苟且了事。惟恭敬将事,则神气处处皆到,方不蹈空。下着单鞭大概与此着同。

白话译文:相合的功效在于可使神气积聚在体内(是神宜内敛的要求),而不使之散漫在外形肢体上,并不是只在意这个架子的形状而已。只有心怀恭敬,认真做事,神气才能处处行到,功夫才不致于空炼。下一势的单鞭(拳势名)运行的意思大致上和这一势运行的意思是相同的。


原文:大凡手动为阳,手静为阴,背则为阳,胸则为阴,亦有阴中之阳。阳中之阴。某手当令,某手为阳,某手不当令,某手为阴。

白话译文:大体在运动中,身体手脚有动就是阳,不动就是阴;背后自然为阳,因为常见阳光的原因,胸前为阴,也是因为少见阳光的原因。也有阴中含有阳的,及阳中带有阴的,比如那只手在运动中为主,就是阳,那只手不为主就是阴。


原文:亦有一着也、先阳而后阴,一手也、外阴而内阳。一阴一阳必要以中锋劲运之。中峰者:不偏不倚即吾心之中气所谓浩然之气也。

白话译文:也有在一势中,先有阳动再有阴动,还有在一只手上同时表现出在里边的阳及在外边的阴。一阴一阳的运动及变化必须是以人体内的中气主宰而成。心中的意思不使有偏有倚靠,培养久了就会自然在中,也就是常说的能够贯通上下的浩然之气。

 

原文:理宰乎中而气行于外是也。浊气下降合住裆劲,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千言万语,难形其妙,当场一演,人人可见可晓;落于纸笔,皆成糟粕,形于手足,亦成迹象。而更非迹象,无以显精神,犹之非糟粕无以写义理,是在善学者。孟子曰: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其斯之谓欤?

白话译文:阴阳生发道理在我心中,而能使形体的意思在运动中表达出来。还要在使体内浊气能够下降,裆的意思合住则腰胯间虚虚灵灵,不但下肢稳健,上体也灵活。总之:说尽千言万语,也难以描述其中的玄妙。但如果当面演习则人人都能见到及明白这中间的真理正意。其实能写出来的,都是成为没有用的东西,手足表现出来的也只是外在的形体。不过若没有这形体的运动则无法显示内在的精神,这和以没有用的文字来阐明拳法理义的意思是相同的,怎样区别对待一件事或物的两个方面 的表现及功用,并从中吸取营养,取决于善于学习的人。孟子说:能教给人做事的规矩,教不会人作事的技巧水平。这和教学拳道的意思一样啊。


                                         理


原文:理者:天地之节,文人事之仪则也。顺其性之自然,行其事之当然,合乎人心之同。

白话译文:理是天地运行的节律,有知识的,人行事的律仪准则。顺依本性的自然处,做这件事的当然的做法,还需和人心中的意思相同相合。这是自然大道理所谓理所的当然的意思。


原文:然而究乎天理之所以然,一开一合绝无勉然,一动一静恰合天然,此即吾道之粹然。

白话译文:能够研究天地间万事万物的生发养育等等和拳术运动相贯通,使身体和心意的运行比如一开一合纯属自然而然,一动一静的表现也恰到好处,好象天生就是这样,这就是太极拳道大道的精粹。


                                        气


原文:何谓气?即天行健一个行字。天体至健,而所以行此健者,气也。不滞不息不乘不离不偏不倚即是中气,加以直养无害功夫,即是乾坤之正气,亦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

白话译文:天体因不停的运行而给人至为强健的感觉,能够使天体运行的就是气。行在身体中间不停滞无声息,不留连某处,不离开体外,不偏向那一侧,不倚靠哪一点的就是中气。中气培养(以顺直为宜)到能够充斥天地之间(贯通我身体上下)即是乾坤正气,也就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人的健身技击功用都是因为这个浩气的存在才具备的。


原文:一拂、气之自然,参以横气则生硬横中,势难圆转自如,一遇灵敏手段,自觉束手无策。欲进不能,欲退不敢,但听他人发落而已,纯何如也。所以不敢徒恃血气而并参之以横气。

白话译文:随便一挥手虽然也是气的自然运动,但一用力就加入了横行之气导致体内中气横隔胸腹中间,心中意思不能畅现于肢体、形势难以自如的转动。若遇见身手灵敏的对手,必然会有束手缚脚的无所适从的感觉。想进也不能,要退又不敢,只有任人发落,迟钝级了。因此在练拳行功中千万不要逞恃血气的充足而横行逆运。

 


附:中气辨


原文:中气者中是中气是气,中是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以理言,气是天以阴阳五行之气化生万物。有形即有是气,是人所秉受于天本来之元气也。

白话译文:中气中间:中是中,气是气。中是行事没有偏倚,也没有行过以及行不到地的意思而讲出的道理。气是天地以阴阳五行的气机变化生育万物的意形。生有那种形体就有哪一种气。人的中气是来源于天赋是生而即有的元气。


原文:气不离乎理,理不离乎气;气非理无以立,理非气无以行,气与理两相需者也。

白话译文:在运动中,气和理是不离的;气的运行离不开理的导引,同样的道理;理则离不开气的运使,因此,气和理是互相需要对方的。


原文:理有其偏,气亦有其偏,理之偏私以参焉,气之偏横以行焉,惟两得其中,合而言之曰:中气。

白话译文:但是理也有不正确的,气也有走偏的。理偏则私意私心就掺加进来了,气偏则横气流行,导致身意不能相合成为内外如一。只有理气都持正守中,形合为一体,上下通畅,运行不滞的,才可被称为中气。

 

原文:窃谓不可以言语形容者,中气耳。中气即孟子所谓浩然之气,即《易》所谓保合太和之元气也。气不离于理,言气而理自在其中。打拳以运气为主,然其中自有理以宰之。

白话译文:我个人的浅见认为中气是无法用语言形容明白的。(中气就是孟子说的浩然之气,也即是《易》经中说的太和元气)。因为气理不相离分,所以说气而理自然在于其中。同样的道理,练习太极拳就是以运通气脉为主,然而运动之中自然有理的导引存在。


原文:理之得中者更不易言,故但以气之附丽于形者,大略言之气之在体,无不充周,而其统率在心。心气一发能先听命者:肾中之志。心机一动,志则顺其心之所向,而五官百骸皆随之而往焉。且各有各体之精,而随各体所往之地而止也。此是一齐俱到,有分先后有不分先后,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也。

白话译文:理能得到中间的位置,更不容易说清楚,只能拿气的附于形体之表现,大致说一点:气在人体内充满周身,但受心的统率。心中的意思一动,最先听命运动的是肾中的意思即志。心中的意思微一发动,志就会随心所向,其余肢体也都会随其去处而同行的。而且就象志是肾中的精,肢体各种都各自有自己的精意,都随肢体从心所向去的地方后停下,这是心意形体一起齐到的做法。当然也有分先后到的,也有不分先后到的,正如古话说的:小的德行不断,自然会促成大德的广行流布,虽然行路众多,各行其道,但都属于正道善德,即便是并行也不会有碍大道的正理。


原文:如单鞭一势起初心欲先合两手,即用倒转精合往。左足即收到右足边,而与右足合往。心欲展开,左手即用顺转精,右手即用倒转精;两大腿用精:左则顺右则倒。顶精即领,胸即含住,腰精即下。裆开足之后,有心无心之间,说合上下一齐合往。且官体之精,各随各经络运行,无纤细之或差。

白话译文:比如单鞭一势,开始起时心中的意思想要双手相合,即用倒转的意思合往,左脚收到右脚边意思与右脚相合;心意想要开展则左手的精意顺转,右手倒转;两大腿处的精意也是左顺右倒的运行转动。头顶的精意要向上领起,胸的精意要虚虚含往,腰上的精意,则向下行。等到裆部开的圆虚后,全体上下在或有心或无心中间,要合则一齐合住精神。还要使身体各处的精意,随其原属的脉络运行,要丝毫没有差错。


原文:心即大体,官骸即小体。德即大体小体中当然之理也。心机一动,百骸听命,非所谓小德川流,大德敦化道并行而不悖乎?此所谓中气流行一气贯通者,如此。

白话译文:心好比是大体,五官百骸各种好比是小体,德好比是大体小体所共遵行的本理;所以说大体一动小体无不随之。也和前边说的小德不断自然大德流布的道理本意是一样的。这就是中气流行的运动能达上下一气贯通的意思浅解。


 

中气与浩然之气、血气辩

 


原文:中气与浩然之气稍异,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者:太和之元气即中庸所谓不偏不倚而平常之理,宰乎不刚不柔至当却好之正气。

白话译文:中气与孟子说的浩然之气稍有不同,与血气大不相同。中气是人体内的太和元气,也就是《中庸》上说的:持中不偏倚的平常道理,而运行的刚柔显于无形的正直气息。


原文:能用此气行于手,天下未有穷之者。如或有人穷之,非功夫未到十分火候即涉于偏倚。非人能穷我,我自穷之也。

白话译文:能够以这种气周行身心稍未的中间,从拳学体用上讲,那么天下就没有人能胜过此人了。如果有人能胜过此人,那么此人不是功夫没有到圆满无间,就是他在行功中心意形体涉及或流于失中执偏的地步。这不是人能胜过他。而是他自己破坏了自己的理。也即是说走偏就会导致失败。


原文:此气之贵得乎中!名之曰中气,非气之行于官骸之中之谓也。

白话译文:这种气的珍贵在于得中!其实名叫中气,并不是指气行运在身体官骸的中间;官骸的中间是当中的中,中气的中则是因时因地因情因势,无论肢体,心意怎样变化,中气则永远不偏不倚,也无过与不及。


原文:浩然之气者;大约涉于刚一边多。观孔子、孟子之气象可知:孔子言语极和平,孟子气象就带廉隅,即其自谓亦曰:至大至刚。吾故曰涉于刚一边居多。然要亦是秉受之元气。特稍涉于严厉。谓之为元气则可,谓之为太和元气似乎少逊耳。此所以与中气略有不同处。

白话译文:浩然之气,偏近于刚,这只要看孔孟先师的气象就可以知道。孔子说话教人,语气很平和,孟子就带有棱角,他自己也说自己的气要“至大至刚”,所以我说浩然正气刚的一面较多。但也是秉受天地父母而生的元气,不过是近于严厉了些。称为元气也可以,若称为太和元气好象还是差了一些。这是浩然之气与中气的略微不同处说明。


原文:耍拳者能以浩然之气行之,技亦过乎大半矣!再加涵养功夫则几乎中气矣!至于血气,乃血脉中流通之气,即拳家所谓横气也,全仗年轻、力气勇猛,而以不情不理凌压敌人,失败者多即间获胜。力气过大,偶然胜之;一遇行手,气虽大而亦败。苟能稍遵规矩,亦能打人,但能屈敌人之身,而不能服敌人之心。

白话译文:练习拳术的人,若能以浩然之气运行周身和拳术运动相与吻合,则功夫也算成功了一大半;若能继续添加涵养气血身心的功夫,几乎就可以算是中气了。至于血气,则是人身血脉中流通的气体,就是拳家所说的横气,练习者倚仗年轻气盛,往往不合以情理,仗势欺凌对手,但是对手往往又可以乘其间隙而获得胜利;其实持血气之勇的人,力气虽大也不过偶然才能取胜,一遇见行家,力气再大也要失败。这类练习的人如果稍微依照拳家成法练习,功成也能胜人,不过只能打败敌人的身体,不能使敌人心中服气。


原文:至于中气能令敌人进不敢进,退不敢退,浑身无力极其危难,足下如在圆石上站着,不敢乱动;几乎足不动即欲跌倒。此时虽不打敌,敌自心服。以上所辨未知是否,以俟高明者指正。

白话译文:至于以中气行功,可以让对方想进而不敢进,要退又不敢退,浑身用不出力自觉非常危险艰难;脚下好象站在光滑的圆石上并不敢乱动,几乎是不动就感觉要跌倒。这个时候我虽然不打他,他心中自然服气。上边的辨义是否正确,希望有高明学问的行家指教扶正。


                                        情


原文:理与气发于外者为情。人之交接往来则曰人情,文之抑扬顿挫则曰文情,打拳之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其间天机活泼极有情致。

白话译文:理和气由心中发出,意思显现在外的就是情。情到处都有:人与人礼仪交往叫人情,写文章写的意思抑扬顿挫叫文情。练拳时每一势运动中的想要向上行须先向下沉,想要往左运,须先向右行的法理与形象,不但深契老子“将欲取之必先与之”的大道义理,而且符合天地阴阳化生万物的自然规律,真正是天机活泼,非常有情趣。

 

原文:拳无情致如木偶人一般,死蛇塌地有何景致?又安能见其生龙活 虎,令观者:眼欲快睹,口中乐道,心中愿学?此拳之不可无情致也。

白话译文:练拳没有情的兴致意思,就跟 木头人一样,好象一条死蛇塌溜到地上,有什么意思?又怎能看到生龙活虎的一面,而可让观看的人;眼睛想要快快看到嘴里高兴提到,心里还想学到,这是练拳不能没有情趣的意思之道理所在。


原文:至于与人交手断不可看人情,一看人情则人以无情加我矣!乌乎可。

白话译文:至于上场和人交手比武,即万万不能看人情!一看人情就舍不得动手,而这正是对方想要的效果,即会把无情施到我身上,所以说人情决不能看!


                                        景


原文:一片神行之谓景。其开合收放。委宛曲折种种如画,是之谓景。景不离情,犹情之不离乎理,相连故也。心无妙趣,打拳亦打不出好景致。

白话译文:运动时神意和形体交融表现就是景。比如开合,收放等其中的曲折委宛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如画一样。景不离情,好比情的不离开理,离开理没有情,离开情也没有景。但是心中若没有美妙情趣,练拳也练不出好景致。


原文:问何以打出景致?始则遵乎规矩,继则化乎规矩,终则神乎规矩。在我打的天花乱坠,在人自然拍案惊奇。

白话译文:怎样打出好景致呢?开始遵循规矩,然后变化规矩,最终达到神通规矩。我若练拳行功,好象天花飞舞而下落,观者自然有惊奇而拍案的赞叹。


原文:里面有情,外面有景,直如天朗气清,惠风和畅,阳春烟景,大块文章,处处则柳蝉花骄,着着则出山明水秀。游人触目兴怀,诗家心怡神畅,真好景致。拳景至此,可以观矣!

白话译文:在心里边思想有情,身外面自然表现有景,好象天气晴朗,和风细雨,或者又象是扬州三月烟花一片;真正是大块的文章,到处是柳绿花红,势势似山明水秀,足以使观看者触景生情,心旷神怡而致于流连忘返,真正好景致!练拳而能得到这种景界,很可观了。


                                        神


原文:神者:精气发生于外而无难涩之弊之灵气也。天地间无论何物,精神足则神情自足。在人虽存乎官骸之中,实溢乎官骸之外。

白话译文:神是人体精意气机随运动而生发在外可以圆转无碍的一股近于自然活泼天机的灵气显现。天地中间不论什么物体,只要精神充足,自然神情满足。神虽然日常就存在人的官骸中间,其实只有当神行溢于官骸外边时,才会为人所知。


原文:大约心手眼俱到则有神,无神则死煞不活,不足动人。神之在人不止于眼,而要于眼则易见故。打拳之时眼不可斜视,必随手往还。

白话译文:大致上说:练拳时每一势运动手和眼齐到地界即为有神,反之则呆板不灵,河南土话叫“死筋”(不足以感动人)。神在人体的表现不止只有眼,但眼神容易看见,所以拿眼比拟。练拳的时候,眼不他顾,随手往还运动,即是守神生神的一种方法。


原文:如练懒插衣:眼随右手中指而行,懒擦衣手到眼亦到头。注于中指角上,不可他视。眼注于此则满身精神皆注于此。如此则懒擦衣全着俱有精神,神聚故也。

白话译文:比如练习懒擦衣这个势子,眼随右手中指一同运行,待懒擦衣意思到了,手也到,眼也同时到地头位置后注视中指一角,不能旁视。眼注视此处自然会使全身精意都向往此处,这样则懒擦衣整个势子可谓形备而神全非常有精神,这是因为全体的神积聚在一起的原故。


原文:打单鞭眼注于左手发端处,随住左手徐徐而行,至单鞭打完,眼即注于中指角上,不可妄动。

白话译文:练习单鞭势时眼从左手运动的开始点就随左手缓缓运行,等到单鞭势子练完至定式时,眼看定中指一角,不可以随便更动。


原文:打披身捶眼注于后脚尖。打肘底看拳及小擒打,眼注于肘底拳上。打斜行拗步右手在前眼着于右手。打抱头推山。两手虽俱在前,而以右手为主,眼虽并注而注于右手居多。

白话译文:练习披身捶势定势时,眼要注视后脚尖上。练习肘底看拳和小擒打势,要看肘下的拳头上。练习斜行拗步势,右手在前就看右手,左手在前看左手。练习抱头推山势,而手在定势时虽然都在前,但以右手为主。所以眼虽并视双手,意思于右手偏多。

 

原文:打指裆捶眼注于下。打下步跨虎眼注于上。打演手捶眼注于前。打回首捶眼注于后。大抵上下四傍,某处当令则眼神注于某处。此是大规矩。

白话译文:练习裆捶势,眼向下注视。练习下步跨虎,眼向上注视。练习演手捶,眼向前注视。练习回首捶,眼向后注视。大体上不论上下四周,身体哪处为主当先,眼神就随在此处。这是大的规矩。


原文:亦有神注于此而意反在于彼者,此正所谓大将军八面威风;必眼光四射而后威风八面,处处有神也。

白话译文:也有眼神在这里,意思在另一处的时候,但这正和大将军能够威风八面的道理是一样的:先有神光的四射,自然处处都有神气,必然是威风八面,余威不散的原因。


原文:打拳之道,本无此势,而创成此势,此即自无而有,何其神也!而况神乎其神!何莫非太极阴阳之所发而运者乎?拳至此已入室矣。动静缓急,运转随心,何患滞涩而无神情乎?

白话译文:拳术的道理:本来没有势子,因为神意的相通而创出势子,这是有生于无的大道哲理所当然,这也就是神的初生。通过练习而再显精神,也就是一个培养精神的意思,俗语所谓:神乎其神!怎样才能使精神更加精神?《易》曰天行健。又说:“君子终日乾乾”。天体强健,因为运动不已,则愈行愈健。有智慧的人终日不懈的努力用功,以使自身精神中气的生养符合太极阴阳变化规律。行功到这个地步已经得到道的真谛。一般来说:只要肢体能随心循规运转,自然不会流行不畅也不至于没有神情。


                                        化


原文:化也者:化乎规矩者也。化之境有二:有造化,有神化。造言其终,化言其终。神化者:夫子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也。

白话译文:化是化用规矩的意思。化的境界有造化和神化。造是指的开始,化说的最后,开始认真的从循规蹈矩到后来的非常熟练循规蹈矩,就是造化的境界。神化的境界就是先师孔子到七十岁时,能够随心所欲做任何事,而且都不会超出规矩,是非常自然而然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原文:打拳熟而又熟,无形迹可拟,如神龙变化捉摸不住,随意举动自成法度,莫可测度。技至此,真神品矣!

白话译文:练拳到了非常熟练,能够使形体自然运动时,就已没有迹象,没有迹象,别人则捉摸不住,则如神龙变化莫测,而且随意有所运动,自然都成了成法准则,练到此地,真正神妙了。


原文:太极之理,发于无端,成于无迹。无始无终活盘托出。噫!观止矣!拳虽小道,所谓即小以见大者。盖以此拳,岂易言哉!

白话译文:太极阴阳变化的道理是:要变化也没有开始,生成了也没有形迹。没有开始也没有终止,这即是自然的变化规律。太极拳练习也和此理相同。拳理而合于自然大道,令人感叹!从小处用功而得以明了大道本源,这就是“即小而见大者”;太极拳学,岂是容易讲说的! 

 

第十篇 太极拳用说

 

 

原文:五行生克,无处不有,无时不然。如两人交手敌以柔来者属阴,阴当以阳克之;属水,水当以火克之,此当然之理势也,人所易知者也。独至于拳则不然,运用纯是经中寓权,权不离经,何言乎尔?彼以柔来者,是先以柔精听我如何答应,而后乘机击我,我以刚就,是我正中其谋,愚莫甚也。

白话译文:金木水火土五行的相生相克,到处都存在,随时都有。比如两人交手,敌以轻柔的技法进攻,属阴,我可以刚猛属阳的技法克制他;攻势属水,我可以用属火的形势克制他。这都是理所当然的事,人们也容易知道。但太极拳则不是这样,临场运用要在常规中权衡机变。什么意思呢?对方轻柔进来,是探听我会怎样对付我,我若没有权衡机变,见柔来即以刚对,正落入陷井,是非常愚蠢的事。

 

原文:问该如何应答?彼以柔法听我,我以柔法听彼。拳各有界,彼引我进,只可至我界边不可再进。再进则失势。如曰: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是以天生大勇者论之,非为常人说法也。即为大勇,亦为涉险。

白话译文:应该怎样应答对方的以柔相引呢?人以柔进是以肌肤相触处细听我心意肢体的反应,我也当以这种做法听他来意变化。敌我之间各有边界,彼引我,我只可以到我界边就不能再随彼进,再进必失势。有人说: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应该奋进。不入老虎巢穴之中,怎能擒到老虎之子,这是相对天赋勇猛者说的,并非常人行事的理法。何况即具有神勇的人这样冒进也是涉足险境,不足以为师法。

 

原文:问该如何处置?如彼引吾前进未出吾界,即变为刚是彼惧我而变柔为刚,是不如我者也,我当以柔克之。半途之中生此变态。我仍是以柔道之引进落空者击之。

白话译文:那应该如何对待呢?如果彼引我向前还没有出我地界,彼已变柔为刚,是彼心中怕我,应是功夫不如我的,我就可以以柔克制他。若是中途有变化,我仍然是以柔意附听引彼使进,待对方意思落空,即为有隙,我当乘势变意进击。

 

原文:如彼引我已至我界,是时正宜窥彼之机势,视彼之形色,度彼之魄力,如有机可乘,吾即以柔者忽变而为刚击之,此之谓以刚克柔以火克水。如彼中途未变其柔,交界之际强为支架,亦宜击之。

白话译文:如果对方引我向前己到我的边界,这时正好可察敌机变,看他的形象气势,衬度他的魄力,如觉有机势我当即 以柔变刚攻击,这是前边所说的以刚克柔,以火克水的法理。如果他在中途虽然没有变动,但到了敌我交界处只能强作支撑,也适宜攻击。

 

原文:如彼引我至界,无隙可乘,彼之柔精如故,是劲敌也,对手也,不可与之相持。吾当退守看吾门户。先时我以柔进听之者,至此吾仍柔道听之,渐转而退,仍以柔道引之使进。彼若不进是智者也,彼若因我引而遽进。误以为怯,冒冒然或以柔来,或中途忽以柔变为刚来。我但稍底其手,徐徐引之使进,且令其不得不进,至不得势之时,彼之力尽矣,彼之智穷矣,彼之生机更迫促矣。是时我之柔者忽变而为刚,并不费多力,一转即克之矣。

白话译文:如果他引我进至敌我交界,我并没有可乘的机势,他的柔意仍然跟开始一样,那说明这是个强劲的敌人,真正的对手,不能和他相持。我应当退回,以看守门户为主。开始我随敌人引动,以柔向前听敌人的变化意思,到这时仍然要守中持柔,缓缓转动退回,同时也以柔劲引敌。他若不随我进就是聪明的行家,若因我一引就认为我是害怕才后退,立刻跟进。或称用柔劲轻进,到中途忽然变化刚猛疾速攻进。这时我只需稍微使自己的手势略为降低,使低于对方的手势,慢慢引敌深入我地界内,还要让他在不知不觉中而不得不向前进,一直到失势后才会发现错误,而这个时间他的劲势力量已行到尽头,无法再生变化,连安全返回的生机都很渺茫,我即刻忽然变柔成刚,不用费多少力气,劲意一转就是可以克敌制胜。

 

原文:是时岂不知孤军深入难以取胜;然当是时,悔之不及,进不敢进,进亦败,退不敢退,退亦败。即不进不退亦致于败。盖如士卒疲弊,辎重皆空,惟束手受缚,降服而已矣,何能为哉。击人之妙,全在于此,此之谓以柔克刚以火克水,仍是五行生克之道也。

白话译文:当时对手难道会不知孤军深入的危险?只不过到那时已追悔不及了。当时的情势是:进也不敢进,因为前进就是失败,退也不敢退,因为后退也要失败;即使不进不退仍然要败。好比是士兵在战场上忽然失去了所有的兵器杂物,在强敌环伺的形势下,只有束手就擒,还能做什么呢?太极拳胜人的妙处,尽在于这里,这说的是以柔克刚或者以火克水仍然是五行相生相克的常规。

 

原文:天一生水,水外阴而内阳,外柔而内刚,属肾。其以柔进,如水之波流旋绕,不先尚其力,用其智也。地二生火,火外阳而内阴,外刚而内柔,在人属心。水火有形而无质。天二生木地四生金,则有形有质矣,天五生土。

白话译文:按《河图》所载,天一地二,自然之数也……天数一生成水。水性在外显阴柔在内具阳刚,在人身属肾。人运柔劲,即如同水的旋转绕流,不先逞勇力,是要发挥智慧。地数二生成火,火性在外显阳刚,在内具阳柔,在人身属心。水火都是有形而没有实质的。天数三生木与地数四生金,就都是有形有质的。天数五生土。

 

原文:水火势均者不相上下,言以胜水者,以火之多,于水者言之耳。彼以柔进,忽变而为刚者,是水之所生之木也。木阳质也,即水中之阳性,水与木本自一串,故柔变刚最易,以其形与质皆属阳也。上言以火克水,盖以水能生土,土能生金;火外明而内暗,阴性也。金阴所以之质也。木在人属肝,金在人属肺。天下能克木者惟金,金与火皆阴类也。所言以刚克柔者:是以火克水,以金克木也。

白话译文:水与火势均力平,说以火克水,仍是拿火多于水来说的。对方原来以柔劲进,忽变为刚的刚,就是水生的木。木是阳质,就是水中原具有阳性,因为受到滋养生成了质。水与木本来一体,所以变化最容易,就是说柔变刚,因为无论形、质都属阳。前边说以火克制水。是因为火能够生土,土又能生金;火是内暗外边明,属阴性,金是水阴生成的质;木在人体中属肝,金属肺,所以说火克水,实际是火阴生成的阴质克制水阴生成的阳质即金克木,刚克柔。

 

原文:是以其外者言之。火性激烈,金质坚硬,心火一起,脾气动也。怒气发泄于外,有声可听,金为之也。脾气动则我之肝与肾无不与之俱动。

白话译文:再从外边说:,火性激烈,成就的金质坚硬。心上火性一起,脾气就发动,一腔怒气发泄出来,可以听见声音,这是金的意思。脾气一动,肝、肾都会随之齐动。

 

原文:虽曰以刚克柔,其原是以柔克刚。盖彼先柔而后刚,我是柔中寓刚,内文明而外柔顺故克之。

白话译文:说是以刚克制柔,究其本原还是以柔克制刚。因为对方是先柔后刚,我是柔中具备的刚性,里边也文明外边也柔顺,对方无法克制我,我随便可以变化克制对方。

 

原文:若彼先以刚来,则制之又觉易,易何言之?如人来击我,其势甚猛,我则不与之硬顶,将肱与身与步一顺身卸下,步手落彼之傍面,让过彼之风头,彼之锐气,直往前冲,不顾左右,且彼向前之气力徒然转之左右,甚不容易,我则从傍击之,以我之顺力,击彼之横而无力,易乎不易?吾故曰:克刚易克柔难。

白话译文:如果对方就是以猛进击,这样克制他又容易一些,为什么呢?如果人来击我,来势猛烈,我可把手臂和身步都一松顺。手、脚都落到对方傍边,以便让过来势的风头。此时对方执着一股强悍锐气,也不顾左右直往前冲,这时如果让他猛然间转左转右就很不容易;我从傍边攻击以顺直破他的横直,容易不容易呢?所以我说:克制刚比较容易,克制柔就很难。

  

 

第十一篇  界限说   

 

原文:何谓界限:凡分茅胙土设官分职,以及动静语默,莫不各有界限,一逾分一失言即过界,过界即与人有干涉矣。凡事如此况拳乎!

白话译文:什么是界限?可以这样说:凡是国家的疆土分界,官员的职务分配,以及人的言语举止都各自有各自的界限,举动过份,或者言语差错就是过了自己的界,就会影响到他人即和他人相干了。世上只要是事情都是这样,何况拳术?


原文:如人之行步,尽足可开二尺五寸,此勉强为之,非天然也。天然者:随便行步,约不过尺一二寸。上体之手与下体之足趾齐,此即是界限。

白话译文:比如人在练功时或日常中的迈步,可以开有二尺五寸,但这是勉强作到的,不能很随便的连续,不是天生自然的做法。自然的做法:随意迈步,约有一尺一、二寸阔。手伸出去与脚趾齐,这就是上步的界限。


原文:大约胳膊只展四、五分,内精只用一半,足步只开尺余,如此则一身之上下左右,循环周转无不如意。盖动不越界,如将士在本界内;山川地理人情风俗,一一了亮于心,故进攻退守绰有余地。一入他人界里,处处更得小心防护,稍有不密,即萌失败之机,此君子所以思不出其位也。

白话译文:大体上说:手臂只展开一半,内在的精意也只用一半,脚开只有一尺多点,这样的话,全身上下左右,无论向哪里运行,都会圆转无碍,没有不如意的地方。因为运动起来而不越出自己的边界,好比将士在本国内打仗,所有地形人情都了然在胸(知已功夫)所以不论攻或是防,都有转环的余地。若进入别人边界之内,处处要小心在意,稍有不察,就会萌发失败的苗头,这是圣人教诫的意思:品德端正的人想的是行事不出自己的范围位置,即不超出本位。


原文:打拳原为保身之计。故打拳之时,如对敌人长进愈快。然又恐启人争斗之心,故前半套多言规矩,不言其用,至后半套方始痛快言之,以示其用之之法,然第可知之,不可轻试!如不获已,为保命计,用之可也。

白话译文:练拳本来是用做防卫身体的,所以在自己练习时,假设面前有个对手,进步就会较快;但是这样又恐怕引发自己争强好斗的意识,因而在前半部的运动中,多讲究法理规矩,后半部才讲技击,以表明体用的方法,要渐次才能知道,而且不可轻易试验!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为保身护命,才可以应用。


原文:大约此拳是个人自耍之势,徒手空运,非有敌人在其前后左右也。自己下功夫,遍数愈多愈好。根固而枝叶荣,况卫生保命之道,莫善于此。

白话译文:大体上太极拳都是自己徒手无意的运动势子,并不是真有敌人在我周身四下相陪。自己练习拳势,遍数越多越好,所谓熟能生巧,好象大树的根基深稳,枝叶自然繁荣,何况养生护命的方法没有比太极拳更好的!


原文:学者但先难可也。至于后获则当置之度外,不可以毫发望效之念,中分吾专心致志之功。金针已渡,学者勉哉。

白话译文:学习的人只管下功夫循规蹈矩的练习,至于能达到哪种地方哪种境界,则千万不可存有丝毫的期盼功效念头,以至分散了专心致志的功夫。我说的可算是可以度过劫难的金针,学拳的人要勤勉进取啊!

 



附:争走要诀

 

 

原文:两人交手,各怀争胜之心。彼此挤到十分九厘地位,只余一厘,分胜负全在此一厘地位。彼先占据,我即失败,我先占据,彼亦失败。盖得势不得势,全系于此,此两人俱到山穷水尽也。

白话译文:两个人对阵交手中,各自都取会怀着要获得胜利的思想。彼此间将对手挤到将到宾主易位的十分中差一厘的地界时,胜负就在于这一厘的地位。对方占据这一厘位置,我就失败,我若占据,则敌败。因为得势与否,全在于是否能占据地位。这是因为彼此都到了山穷水尽处,得到此地自然就得到了胜利。


原文:当此际者,该如之何?曰:必先据上游。问如何据上游?顶精领往中气,手略提起,居于敌手之上,身略前侵逼迫彼不得势,力贵迅发,机贵神速,一迟即失败,一迅疾即得势,势得则手一前送,破竹不难矣。

白话译文:这个时候应该怎么办呢?回答是:必须先占据上风。怎样才能在这种情况下占上风呢?要顶上的精神向上领起体内的中气,手上不用力就能稍微向上一点,使稍高而在敌手之上。身体上下一致稍微向前侵逼。使敌无法得势。这个做法要神速疾行,心念一起,形体已动,稍有迟缓就是给对方的机会,我若迅疾就会得势,得势后只须手向前送出,对方必然会就手跌出。


原文:如两人对奕,棋到局残,胜负在此一步。又如逐鹿,惟高才捷足者先得之。又如两国兴兵,先夺其辎重粮草,此皆据上游盬脑之法也。

白话译文:这好比两人下棋,到残局时,胜负就在一步之间。又好比追逐猎物,只有技高足快的人能先得到。又好比两国兴兵打仗,先夺去一方的军械粮食,这些都是占据上风获得形势的方法。


原文:故平素打拳,全在一起一转。所谓得势争来脉,出奇在转关。

白话译文:所以平常练习拳法,练的就是一个开始和转变,能够得到机势是因为接到了来意的源头本意。能够出奇制胜,则是因为我转换转变形神的无形迹。


原文:本势手将起之时,必先使手如何承往上势,不令割断神气血脉,即承接之后必思:手如何得机得势,来脉真机势得,转关自然灵动。能如此,他日与人交手自能身先立于不败之地,指挥如意。来脉转关,顾可忽乎哉!

白话译文:如这一势手要起来的时间,必须先想到要让手怎样接住上一势的意思,不致于割断两势之间神气和血脉的相连相承,接住上势意思后又必须想要怎样运动才能得到机势。来意真切,机势得到,关键的转变就会自然而且灵活。能够这样练习每一动的运转,往后和人交手时,就可以先处于不会失败的地位,指挥敌人也能随心如意。由此可见,从接来意的一开始到得势后关键处的转变,是不容忽视的。



第十二篇   太极拳缠法精论

 

 

原文:太极拳缠法也。进缠、退缠、左右缠、上下缠、里外缠、大小缠、顺逆缠,而要莫非即引即缠,即进即缠。不能各是各着。若各是各着非阴阳互为其根也。

白话译文:太极拳的运行规律表现是缠绕运动。在运动中无论前进、后退、左右转动、上下伸缩、里外变换,大小幅度,顺逆方向所有的形体都要体现缠绕的意思;在应用中更要做到在引进中具有缠绕,有引即有缠,有进有缠,决不能是引进是引进,缠绕是缠绕,那样就违背了太极阴阳互为其根的原理。

 

原文:世人不知,皆曰为软手,是一外面视之皆迹象也,若以神韵论之;交手之迹,刚柔并用,适得其中,非久于其道者不能澈其底蕴,两肩軃下,两肘沉下,秀若处女见人,肆若猛虎下山。

白话译文:世上的人不了解太极拳阴阳变化的原理,看太极拳是软手,这只是外在的表现迹象,若从神韵上说,临场对敌时,刚和柔一并使用而是都恰好应用适中,但若不是长久的在太极拳理中探究者,就不能得到其中蕴含的真意。两肩下垂,两肘下沉,要静时好象没有出嫁的姑娘见到生人,动作时好象猛虎扑食。

 

原文:手即权衡,称物而知其轻重。打拳之道,吾心中自有权衡,因他之进退缓急,而以吾素练之精神临之,是无形之权衡也,以无形之权衡权有形之迹象,宜轻宜重,而以两手斟酌,适得其当,斯为妙手。

白话译文:手就是称量物体的秤锤(权)和秤杆(衡),所以能查知彼意。但是太极拳的功夫,可以让人在心中设有权衡:因为对方的进退的缓急轻重,而应用我平时养练的精神,指挥肢体随机应以变化,这是没有形状的衡器。用无形的衡器来衡量有形的现象,应该轻还是应该重,可以两手的感觉斟酌变化应用,能够刚好得当,就是真正的拳道好手。

 


附:太极拳缠丝法口决

 

 

原文:动则生阳静生阴,一动一静互为根,果然识得环中趣,辗转随意见天真。

白话译文:人的一身,动则为阳生,不动则为阴生,所以阴阳动静可以互相为根本。太极的妙处全在一个圆上,即阴阳相生循环不断的道理,能够感受到身体运行的圆通,就可以达到动静皆能合于自然运行规律的自然而然可窥见天机的境界。

 

原文:阴阳无始又无终;来往屈伸寓化工;此中消息真参透,圆转随意运鸿蒙。

白话译文:阴阳的变化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练拳时身手的屈伸往来都隐寓着天地间阴阳造化万物的神妙契机,若是能够参透体悟到其中的消息关键处,就可随便的运用先天的自然元气使有益自己的身心。

 

原文:一阵清来一阵迷,连环阖闢赖斯提,理经三味方才亮,灵境一片是玻璃。

白话译文:练拳的认识是一会明白一会糊涂。这是体悟天地开辟时生机的自然道路,真正的道理要不断连续的经过多次的明味才能真正明白,明白后才知道:虚灵的境界就是真实平常自然的存在。

 

五言古体(此条一句一解)

 

 

原文:(太极)理境原无尽。

白话译文:大道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永无尽时。太极拳理阴阳生生不已,理即源此。

 

原文:(功成)端由结蚁诚。

白话译文:欲想功成当如蚁搬物,百折不挠,

 

原文:(学中)三年不窥园。

白话译文:专心致志,不事他顾。

 

原文:(只为)一志求神凝。

白话译文:人心散乱,不一志则神散。神凝则功夫易成。

 

原文:(入门)自当从良师。

白话译文:求学要入门,当找一明理师。

 

原文:(悟后)又宜访高明。

白话译文:积有体识,须与友朋相互验证,师徒间差距太大,可证大悟不可验小得。

 

原文:(形意)处处循规矩。

白话译文:形体心意的运动处处要遵守规矩。

 

原文:(自有)一线启灵明。

白话译文:循规矩行功日久,可以周身一家时,自然的灵机就会显现。

 

原文:妙理)一层深一层。

白话译文:每进一步就有进一步的道理。

 

原文:(阴阳)层层意无穷。

白话译文:阴阳变化每一个层次都有新意。

 

原文:(身形)一开连一合。

白话译文:身体的运动每动必然是一开一合。

 

原文:(虚实)开合递相承。

白话译文:形体的开合要由心意的虚实主宰。心意的开合要由形体的虚实表现。两者循环相承。

 

原文:(日久)有时引入胜。

白话译文:行功日久,偶然的妙悟足以引人入胜,厚积薄发,理所当然。

 

原文:(始觉)工欲罢不能。

白话译文:悟见天机心神向往。想不练已不由身体自身能做主。

 

原文:(循序)勤习加勖勉。

白话译文:勤行不怠,犹须鞭策。

 

原文:(渐渐)日上自蒸蒸。

白话译文:日久技精功夫境深。(本人案,练习日久,偶见胜境,仍须循序勤修,时时加以勉励鞭策,才能渐渐接近太极真境。修炼之路其难可知,非具大智慧而不能深入其中)。

 

原文:(大道)一旦无障碍。

白话译文:心灵妙悟时日积久即可识得本来:障碍皆由心生,心净则障消,无形无象,自然圆通。

 

原文:(机发)恍然悟太空!

白话译文:妙明灵动之机发于无心,无心于事自然无事于心,体静自然心寂神明,致空无所空之境时,则大道自在我身!

 

    本人案:行功至能自然运行则无迹象可寻,符合老子大道无为宗旨,又与佛祖“无所往而生其心”之要旨同一,练习者若能忘已忘物,自不难进入境界之中。

 

    注:括号中的为译者添加,后五字为陈氏原文。

第十三篇  心易发微伏羲太极图说

 

 

原文:此图乃伏羲氏所作也。世不显传,或谓希夷所作。虽周子亦未之见也,乃自作太极图,观任道逊之诗可见矣。诗云:太极中分一气旋,两仪四象五行全。先天八卦浑沦具,万物何尝出此圆!又云:造化根源文字祖,图成太极自然天,当时早见周天子,不费钻研作正传。夫既谓八卦浑沦文学祖,则知此图为伏羲所作面非希夷明矣。

白话译文:太极图是上古先王伏羲氏绘制,但世上没明显的记载,都说是希夷先生陈抟创绘的。这图连周敦颐也没有见过,所以他自己绘制有太极图传世。我们看任道逊的两首诗就可以知道到底谁是作者。诗义如下:浑钝虽为太极从中分为阴阳,但仍然旋转相生,一气不断,仍是一体浑圆。其中两仪四象五行俱全,又与先天八卦图相合的浑元无间,世上万物的生长都不出这个圆的范围。其二:河图是万物造化理数的根源。伏羲是创造文字的祖先。他绘制的这幅图表现了太极大道的自然天地。如果我能早见到周文王就会劝他不要浪费时间而演算后天八卦了。既然指出了先天八卦(伏羲所作)和文字始祖这两点就足以证明这图,不是数千年后的陈 所绘。

 

原文:其外一圈 者:太极也。中分黑白者:阴阳也。黑中含一点白者,阴中阳也。白中含一点黑者,阳中阴也。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

白话译文:此图外边一圈 就是太极。中间有黑有白的就是阴阳,黑中有白点,是阴中的阳,白中的黑点是阳中的阴。图中的阴阳交相互应,动静相互倚靠,表现的既详细又活泼,妙趣自然而然产生。

 

原文:其圈 外左方自震一阳驯至乾之三阳,所谓起震而历离兑,以至于乾是已。右方自巽一阴驯至坤之三阴,所谓自巽而历坎艮,以至于坤是已。其间四正四隅,阴阳纯杂,随方布位,自有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之妙。不做安排也。岂浅见近识者所能及哉!伏羲不过模写出来,以示人耳。

白话译文:圈外左(下)方东南从震位顺行到正南乾位,中间经过东方离位及东北兑位;右(上)方从西南巽位顺行到正北坤位,中间经过西方坎位及西北艮位。这中间四正(东西南北)四隅(东南、西南、东北、西北),是根据阴阳的变化,随方向而定位的,自然之中即具有太极  含有阴阳,阴阳中含有八卦的妙机,是不需要故意安排的。这其中的玄妙岂是学识浅薄的人能够知道的!伏羲不过是把自然法则以这种图形表现出来,用以教化百姓。

 

原文:予尝究观此图:阴阳浑沦盖有不外乎太极而亦不离乎太极者,本先天之易也。

白话译文:我(作者)曾经研究这幅图,觉得它的阴阳相抱而分,分而又合,真是浑元一体毫无间隙,而且它的变化都是太极理所当然,变化的形体又不离开太极的本来—即伏羲先天的易经。

 

原文:观周子太极图,则阴阳显著,盖皆太极之所为,而非太极之所倚者,实后天之易也。

白话译文:再看周敦颐的太极图,阴阳的划分很明显,因为他所讲叙的是太极的作为,而不是太极所倚靠的大道原理,实属文王后天发明的易理。

 

原文:然而先天所以包括后天之理,后天所以发明先天之妙。明乎道之浑沦,则先天而天弗违,太极体立也;明乎道之显著,则后天而奉天时,太极用行矣!

白话译文:但是先天能够包括有后天的道理,而后天可以阐明先天的玄机;能够明白大道所以能够浑元无间,自然先天顺乎自然,太极的本体就产生了。能够明白大道所以变化的道理,在后天就会奉依天时的生发机宜,太极的体用就开始运行了。

 

原文:使徒玩诸画象,谈诸空玄,羲周作图之意荒矣!故周子诗云:兀坐书房万机休,日暖风和草色幽;谁道二十年远事,而今只在眼睛头。

白话译文:但是如果只是赏玩图谱,空谈玄义,则伏羲、周敦颐制作图文的本意就永不会有人知道了。所以周敦颐曾有一首诗说:一个人坐在书房里,觉得万事万物都引不起自己的兴趣,虽然暖风和畅,草色情幽,也无法使我减轻惆怅,回想起二十年前与人谈论研究太极的大道义理,而今只剩下无望的眼神了。



原文:岂非孔子所论太极者之旨:容有外于一举目之间哉?是可默识其妙,而见于性理,指要可考也。

白话译文:这和先师孔子论说太极大道所发的奥旨是一样的:大道容纳万有,举目所见尽是正法,但若没有身体力行则都是道外之物。这些道理的玄妙处只能是一个人独处时默默思考,期望得到领悟而已。

  

后    记

 

 

先贤遗训有“要言不繁”之语。其意有二:一是重要的话说的再多也不嫌多(繁),二是重要的话说的再多,也不嫌烦。但事实是:老师教学时道理讲的再多也不嫌烦(麻烦)繁(繁琐),而学生听着是既嫌多又嫌烦。当然也有人理解为:重要的话语,不能繁琐的重复。

唯愿修习太极拳者,功夫成与不成,且不要在意,却万万不可辜负了贤者传艺引路之心!


推荐阅读:

陈家沟600年大事年表(1370-1935)

【视频】温县流传各式太极拳架子一览表

陈家沟英列传之《陈王廷火烧战船》

陈家沟“天王”夫人的牌坊

毛主席亲自接见的陈克忠唯一女弟子——陈竹琴

低头猫腰功夫不高!呵呵!

【拳械视频首次公开】陈家沟一代太极枪王---陈克勤

陈季甡、陈鑫手书拳谱【附原图以及其传人视频】

【陈氏小架身法精要】陈伯先:陈氏太极拳练习概要浅解

和乾隆共进晚餐的两位陈家沟老者 

400年传承陈家沟老字号---太和堂

【视频】我和陈家沟的故事—陈波

太极拳诞生在温县再合适不过了! ---陈家沟太极拳产生的文化大氛围

陈家沟“天王”家存乾隆木匾和石牌坊真容

陈沟水@ 文章精华汇总(一)


陈沟水公众号平台设立多个群便于大家交流:

@养生健身交流群

@太极实战交流群

@陈氏小架交流群

@陈清平太极拳群

@忽雷架交流群等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